正彰的黑脸!
作者:盛唐如松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掌柜的刀
已获转载授权
今天,日本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政彰在北京结束了与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的会晤。这是一次目的性很强的会晤。那就是要为高市早苗此前关于台湾的言论进行解释并希望能够就此缓和中日本次的外交风波。
昨天我写的那篇《这件事没完》一文,已经明确指出,如果日本真的想要解决这件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做法就是高市早苗主动撤回自己的涉台言论,并对此表示道歉。但日本官方截至目前最积极的表态也就是日本自民党代理政策调查会长田村宪久对外表示:高市早苗今后‘应该’不会再有此类发言。言下之意,这次说了也就说了。
但是,正如我们一直要求日本遵循村山谈话一样,一国首相如果在正式场合发表一项关系重大的言论,就会成为这个国家所秉持的政治姿态。如果不撤回的话,那么这种姿态就一直可以为这个国家的后续政府所采用,或者会被后续政府作为一种姿态工具来用。这件事,其实并不简单。
很显然,日本方面派出自己的亚洲局局长来华解决这件事,其本身就没有端正态度。金井政彰看上去是个不小的官员,在中日两国的政府框架中,在这件事缘起的主角【日本首相】身份中,他的确只能算是一个中不溜丢的官员。这就像《长安的荔枝》中的那位上林署监事李善德一样,稀里糊涂地就背负了一个与自己职权绝不相匹配的重大责任。所以,我们看到这位金井政彰全程黑脸也就可以理解了,这位并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此行没有受到待见,更是因为他本来就不应该来这里帮高市早苗擦这个屁股,她的屁股太大,根本就是不是金井政彰这样的小人物可以擦得动的。
所以,我们也就可以想见,日本政府根本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甚至还想着把事情闹得更大。这或者不是金井政彰这种级别官员的意思,但高市早苗是一定有此意的。最重要的是,她如此这般的操作,对于美国人来说,真的是乐观其成。美国人巴不得日本主动跳起来和中国搞事情,如果在不需要美国出手的情况下,中日就能打起来,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但事实是,日本的这种做法,是一定存在把美国拉下水的用意。美国想要日本为它拼命,日本则谋求美国为它挡刀。不过很显然,它们都恨不得把中国就此拉下马,好让它们继续过此前的好日子。
我们看一下中日双方2024年的进出口贸易成分就可以明白,双方的进出口基本上是持平的。

不过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大头是汽车配件和半导体基础产品等,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则是机电产品和农产品为大头。先说半导体,2024年中国从日本的进口总额高达88亿美元,属于第一大进口项目。但因为这是近些年中国所谋求产业自主的重中之重,这样的重点发展最终会给日本相关产业带去多大的压力,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在半导体方向上,一定会实现最大自主化的。也就是说,未来日本在这方面对中国的出口,一定会大幅缩水。
其次则是汽车配件,在汽车配件这个进口项目中,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电驱动技术以及传统燃油车的自动变速器等。2024年进口额达76亿美元,占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总额的25.8%。这是日本对中国出口的第二大项目。
这里我们注意到,在这些进口项目中,有电池管理系统以及点驱动技术等等,而这些基于软硬件相结合的技术,不用想,也是目前中国各大科技公司正在突破升级的东西。只要假以时日,这种技术对日本的超越也是必然的。毕竟,这些技术的应用场景基本都在中国的国内市场,只要内卷之风不息,技术上的突破超越就一定会来到。当然,也不可能完全让日本一点馒头都吃不着。就像现在,我们在电视机市场依然能够看到松下和夏普等品牌。只不过,它们已经不能高高在上,成为主流了。
在当前这个世界,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把持一项或多项足以凌秀群伦的产业,那么它最终也就只能沦为三四流国家。想一想日本曾经辉煌的造船业,重工业以及家电业已经现在还在辉煌的半导体配套产业和汽车产业等等,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日本会在二战后成为全球一流发达国家而为什么现在又有了沦为三流国家的风险。
这次中日外交风波,一旦成为一个持续性的外交冷淡期,那么中国在半导体基础产业和汽车配套产业上,也就会对日本多了一点戒心。要知道,当年日本就是这么胁迫韩国的。硬生生地让本来占着理的韩国政府低头认输。而胁迫的工具就是半导体的基础配料。没有这些东西,闪闪发光的三星电子就会变得灰暗不堪,立马破败。日本政府难道也想在这方面试一试中国?
我想,经过这七八年的中美芯片之战,中国一定已经在相关领域蓄力已久,就等中日破局了。而如今,高市早苗亲手拉开了破局的序幕。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某些国人一定把自己的双手都搓得通红。
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除了电机,就是农产品。中国不仅仅是对日本出口,就是对全球出口的最大项目份额也是电机产品。这个我们且不说日本能不能找到替代品,即便找到,那也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只需要看看日本如今大米的困境就知道,农产品进口对于日本来说,那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那种量级和品质都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毕竟,从日本的地理位置来看,只有中国的农产品离它最近,也最具备物流的便捷性和先进性。一旦中日关系真的恶化到所有渠道都中断的情况下,我们最起码还能在国内找到一些替代品。但日本,就真的只能靠抢了。
难道像金井政彰这样的技术性官员不明白这些道理?他们自然明白,但面对这样一个女首相,他即便是不服,也还是要黑着脸执行的。而东京街头那些吵吵嚷嚷要和中国一战的日本人,是完全考虑不到这个问题的。它们的表现最能让更多的中国人看清楚:日本这座黑雪山上,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我一直认为,日本自安倍晋三起,就始终在谋求中美的对决,接下来的几届政府,基本上都是在按照这一方向行进,当然也有间或的暂缓,比如石破茂的这一年。到了高市早苗,作为安倍晋三的忠实信徒,她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按照这一方向动作,只不过,她的动作做得过于大了,以至于让中国找到了直接把她【或日本】作为主要还击对象的机会。这或者就叫做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吧。也叫做引火烧身吧。

